秘招一、中耕除草及培土
中耕培土的時間、次數(shù)和方法要根據(jù)當?shù)卦耘嘀贫?、氣候和土壤條件決定。北方一季作區(qū)春播后12~15天,用耙子輕輕耙壟面3~5厘米覆土,可起到保墑、提溫、消滅雜草和促進早出苗的作用。一般中耕除草培土2~3次,即齊苗后進行第一次深中耕淺培土,但春旱嚴重時可適當淺中耕晚培土,減少土壤水分蒸發(fā)量;第二次在現(xiàn)蕾期進行,應中耕加厚培土,促進匍匐莖形成;封壟前進行最后一次作業(yè),應淺中耕高培土,防止薯塊露出地表被曬綠。最終使壟的高度達到15~20厘米,培成寬而高的大壟。對于馬鈴薯一季作區(qū)的干旱地,在剛進入雨季就開始培土;地膜覆蓋馬鈴薯,出苗后要及時破膜放苗,并用土將破膜處封嚴,當苗高10厘米左右時將膜揭掉,進行中耕培土。
除草也可使用除草劑,如杜邦寶成除草劑,可在馬鈴薯苗前、苗后有效防除闊葉草、禾本科雜草及莎草。除草劑宜早使用。最佳施用時期為雜草2~4葉期,每畝用藥5~6克。先將藥劑配成母液,充分溶解后再倒入噴霧器中,然后按噴液量的0.2%加入中性洗衣粉,均勻噴施即可。
秘招二、追肥
馬鈴薯為喜肥高產(chǎn)作物,對肥料反應敏感,適時適量追施肥料是重要的增產(chǎn)措施。追肥應根據(jù)馬鈴薯需肥規(guī)律和苗情進行,宜早不宜晚,寧少毋多。一般在開花期之前施用,早熟品種最好在苗期施用,中晚熟品種在現(xiàn)蕾期施用較好。主要追施氮肥及鉀肥,補充磷肥及微肥,開花后原則上不應追施氮肥。追肥方法可溝施、穴施或葉面噴施,土壤追肥應結合中耕灌溉進行。一般在第二次中耕后,灌第一水之前進行第一次追肥。早熟品種在苗高10厘米時開始追肥,中晚熟品種現(xiàn)蕾開花期要重施肥,生長后期若植株早衰可以噴施0.2%濃度的磷酸二氫鉀溶液。干旱嚴重時應減少化肥用量,以免燒根或損失肥效。追肥量因土壤肥力、種植密度、品種類型等差異很大,要依具體情況而定。
秘招三、澆水
馬鈴薯是需水量大而容易高產(chǎn)的作物。雖然較其他作物抗旱,但是對水分最為敏感,在整個生育期內需要大量水分。
就目前水平而言,澆水方式以溝灌較好,但要及時松土,增加土壤透氣性。灌水至壟高的1/2為宜,最高勿超過壟高度的2/3,切忌大水漫灌。現(xiàn)行機械化噴灌技術可以節(jié)省水資源和提高水分利用率,不易形成土壤板結,但葉面可形成水珠,易引發(fā)田間晚疫病等病害傳播蔓延,故灌水后應及時噴施殺菌劑進行預防。滴灌能很好地利用有限的水源,減少土壤沖刷和蒸發(fā),還可根據(jù)作物不同生長階段的需求調節(jié)化肥用量,并溶于水中直接供到根部,但設施較貴,容易使土壤鹽漬化,多用于溫室或網(wǎng)棚生產(chǎn)。
秘招四、控制徒長
如果馬鈴薯種植密度大,水肥管理不當,過量澆水或偏施氮肥,容易引起植株瘋長。主要表現(xiàn)為莖葉生長過旺,莖節(jié)變長,莖稈細弱,葉片薄而大,葉色黃綠,結薯期莖葉仍然猛長,嚴重時植株倒伏,致使塊莖形成、膨大受阻,降低結薯數(shù)量和重量,有些則貪青推遲成熟期。植株徒長危害很大,既浪費水肥,又降低產(chǎn)量,還可誘發(fā)病害。田間管理時,除控制水肥供給外,常使用植物生長抑制劑,調節(jié)地上部與地下部生長量,促進結薯。應用效果比較好的有多效唑、膨大素等。